图片25

我讲这个题目主要是基于我近两年来的思考,因为三年前当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在想,移动互联网到底是互联网的延伸还是对互联网的反动,它与传统出版有什么样的关系?经过不断地研究思考实践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移动互联网是传统出版和互联网二者之间的融合,它既不是对传统出版的否定和反动,也不是互联网的延伸。我引入哲学“正反合”这么一个认识论:“正”是传统出版,表现在它的确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具有权威性、精耕细作的传统产业,这个产业使我们的产品非常精致,非常地具有权威性。而互联网跟传统出版关系是正好相反的,首先是它的草根性、它的海量,其次是它的平台性(以平台作为承载内容)是有局限性的,另外互联网给我们一个使用的局限性,因为我们不是24小时都在网上。互联网带给传统出版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其免费的基本特征。尽管我们出现了电商,但是在整个互联网过去15年的过程中,对内容来讲互联网基本是免费的,即使现在互联网电商也是很难卖出钱来的。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并不是因为环境还没有成熟。15年前当我们的网民还只有十几万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市场还不够大;8年前互联网还不能卖内容的时候,我们觉得可能是支付手段有问题;但现在我们的内容仍然不能卖出价钱,这说明互联网是有问题的。

移动互联网它其实不是互联网的延伸,我们甚至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是第三次革命。这个革命也不是把前面的东西都革命掉,它是融合了前二者的精华和优势,所以我们用了这个合的概念是比较恰当的。我们知道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个性化,手机跟着我随时随地为我个人服务。碎片化的时间和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我们几乎是每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而且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一点点闲暇时间,都会习惯地拿起手机来看内容。由于这种特征是随时随地按照我们的需求来找内容,所以移动互联网为它来付费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就大大地提高了。移动互联网特别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一开始的时候有付费的网,从当初手机发一条短信开始,一直以来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但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是知识的应用,这个词是我提出来的新词,去年的时候我们讲的还是知识服务。什么是知识应用呢?知识应用是相对于现在所用的APP来说的。当我们的手机上网无论是到苹果的AppStore还是安卓的,我们一开始用的是工具性的应用,比如说地图导航、天气预报、计算器、手电筒等,还有很多的应用搬到了移动互联网,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们对APP最先的了解。但APP在我们的知识时代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这就是我们讲到的知识应用,知识APP的概念。

知识APP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是按需定制的个性化内容。和互联网相比及传统出版相比,因为手机是为个人的,它的内容选取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比如说AppStore有很多的应用,我们手机上用的一定是基于个人的选择,所以首先是非常个性化的应用。第二是综合优良的精致化的内容。我们希望可以看到的是精致的而且是综合的。所谓的综合性是说不但是文字,有可能是视频音频,有可能是期刊杂志等等。但知识应用最核心的特点是不断生长的有机性的内容。当一个知识应用做出来以后,它不是静态的,应该是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有机性地生长。所以我觉得知识应用相对于工具应用,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为我们宝贵的文化传统、文化资产、文化软实力进行盘点放大并赋予新生命的时代。

但在移动互联网中,知识应用目前还在普及的阶段。目前我们的知识应用比如说把杂志换成了电子版或者是多媒体放上去,这些内容可以说是知识应用,但确是初级的,因为可以把传统的内容照搬到手机上,当然这里面可能已经有了一些进步。比如说我们看什么书,把这个书下载下来放在我们手机的桌面上来看。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不可能一本一本地看书和杂志。在传统时代当书和知识产品不能很好地流通时,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书,没有办法只能拿到一本书看几天,拿到一本杂志看一段时间,这是历史的局限,是科技的局限。但是互联网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它让我们的梦想成为可能,就是提供个性化的内容。

所以我的观点是知识应用的未来形态将是个性化的知识流的应用,这个流是两个概念,第一个流是指从庞大的知识库和互联网的知识或者是信息云中来吸取,像一个酿酒的过程一样把这些营养和需要的东西酿造出来,流起来。第二个流指的是源源不断,指的是有机性的生长。这种个性化的知识流的生产,我觉得需要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技术的手段,无论是我们的语义信息技术,还是用户行为跟踪技术,还是数据的标签技术等等,但另一方面仍然需要我们的主观干预和编辑的思想,这是传统出版的竞争力。个性化如果是按照用户的行为百分之百地产生内容的话,它的内容水平是不高的。很难想象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行为会超越一个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但是你没有这个引导就永远只读到他水平阶段的产品。所以我们讲到的知识服务不同于信息服务,爱因斯坦说信息不是知识,知识是什么?是可以用来丰富我们思想、丰富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变得更美好、更智慧的东西。信息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消息,知识是跟我们人类的发展,跟整个社会的素质相关,对人类整体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的知识必须引导向上,它不应该是非常实用化的很庸俗的支持服务。

知识应用这个盛宴谁是厨师?在我看来,我们传统的出版社、传统的杂志社就是盛宴的大厨,是盛宴最好的厨师,因为他们懂得知识制作的过程,他们有这样的训练、机制、流程。也可以是一个工作室,甚至可以是一个作者,甚至可以是一个人,他对某一个方面感兴趣,就可以制作这样的知识应用,就可以把知识应用做到最好。我仍然用饮食文化的例子,我们的传统出版社做精致的、原料丰富的、非常复杂的大菜,但我们的家庭主妇也可以做出麻婆豆腐等种种的菜肴来,关键就是看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这样互联网的精神是可以体现的。我们的知识应用可以是很多层面的,可以是很多层次的,它是从大部分的知识应用面对一个行业,面对一个市场;它又可以是非常精细化的具体的应用。

未来大家理解知识应用的概念,我想举几个小例子。比如《读者》杂志,这是一个文摘类的杂志,它其实是非常像一个所说的知识应用产品,它从所有的内容无论是期刊杂志还是图书中精选出精华,满足大众的共同需求。但《读者》在数字化时代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在数字化的方式上有更多的内容来源,更快捷的感应方式甚至是更个性化的服务。我觉得读者应为每个中国人编一本,因为里面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海外有一个知识应用是人民币汇率,在我们看来是一个专题,实际上它是一个知识应用。我们就把3000多种杂志、500多本书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最核心的、最精华的部分汇集在一起,而且我们还翻译了英文的摘要,最重要的是期刊不是死的而是每天都在变化的,而且会根据用户的选择,加大某方面的推送和加大这方面的指令。所以知识应用是一个非常个体化和多样性的使用习惯。

在我看来,传统出版是一个知识库,五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出版物和文化知识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而互联网在过去四多年来形成了一个内容的云,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原来的知识库中的版权问题聚合起来,解决掉,要把内容的数据加工和挖掘以及技术解决掉。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大厨也来操作,小厨也来操作,真正地把知识应用做起来。

龙源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目前是比较粗放型的知识应用,我们想逐步地来做更深入的知识应用,做这些知识应用我们需要跟传统出版社和期刊杂志社的合作,甚至需要跟作者的合作,跟每个人的合作。

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

发表评论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