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数媒执行总裁汤杨荣获“第七届中关村文化产业突出贡献人物”

2月14日,“第七届中关村文化产业突出贡献人物”颁奖仪式在北京中关村召开。龙源创新数字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汤杨等十个文化产业代表性企业获得此称号。

仪式之后还举办了“融合共进赋能未来,开创文化产业新局面”为主题的中关村文化产业领军者论坛。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主持会议,邀请各位获奖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在融合创新方面的举措。汤杨以“文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内容生产上服务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龙源在数字出版行业深耕多年,构建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数字版权中台。以自有知识产权的知识区块链平台、九宫格心理算法人为驱动。实现了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和数字版权内容的支撑服务。其中已与30多家报刊,包括《读者》、《新京报》、《英语世界》等开展了深度合作。

汤杨还表示,龙源数字版权中台还在不断完善,包括新推出的数字人、藏品以及目前热度较高的GPT服务并邀请在场嘉宾免费试用龙源GPT服务。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主办,北京海淀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和中关村科学城综合党委领导也出席支持。

龙源数媒宣布接入百度文心一言 探索AIGC在阅读领域的创新应用

2月15日,国内领先的数字内容平台龙源数媒宣布成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态合作伙伴。龙源是中国领先的数字中台企业,通过与龙源的合作赋能超过三千家报刊杂志和报业、结合媒体需求统一接入文心一言的能力。

接下来,龙源数媒集团将把百度领先的智能对话技术成果应用到数字出版、数字发行、知识产品编创分发等内容产业全服务链路。此举也标志着龙源数媒优先获得领先AI技术加持,加速落地国家文化数字化大战略。应用百度对话式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架构,也将提升全新的服务和用户价值。

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是百度基于文心大模型技术推出的生成式对话产品。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产业级知识增强文心大模型ERNIE,具备跨模态、跨语言的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能力,在搜索问答、内容创作生成、智能办公等众多领域都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文心一言将全面接入百度智能云,未来企业通过百度智能云就可以调用文心一言的服务,通过人工智能产品逐步落地到生产的实际场景中。

龙源数媒上下游用户将优先内测试用文心一言,集成文心一言的技术能力,与百度在产品研发、主流内容数字化标准制定等专业领域展开深化合作,在百度AI技术协助下,联合打造行业解决方案,通过生态共建、技术共享、培训赋能、联合营销等方式,强化创新竞争力,为内容生产创作端和市场应用合作端融合服务,升级知识价值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同时依托龙源数字版权中台引领知识智能的AI生产力代际变革。

于丹教授在龙源年度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城市与阅读》

2023年1月9日,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办的“期刊数字传播与城市知识阅读TOP100发布会”暨“龙源区块链数字版权中台发布会”以元宇宙会议的形式举办。著名文化学者、首都文化创新与北师大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2022龙源年度大会发表主题演讲。

于丹教授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正大综艺》《环球》等电视栏目撰稿人;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近年来,对城市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先后为北京、重庆、珠海、桂林、沈阳、丽江、宜等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短短7天,她迅速成为一颗灿灿的明星,迅速形成了文化上的“于丹现象”。

以下为演讲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丹。很高兴这样一个关于城市和阅读的盛典,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如期举行了。过去的2022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考验,2023年已经到来。这将是一个开放的年度,充满了希望的年度,让我们可以大展宏图的年度。

我今天想跟大家聊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阅读和个人生命体验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关于阅读和一个都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从个人经验谈起,尽管很多人都说阅读当然是给人知识,给人力量,让我们进入社会有一种资格。但我更想说,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阅读就是让人不孤单、不害怕的一种依靠。我出生在那个非常动荡的特殊的岁月里,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下放到不同的很远的乡村,我又是一个独生女,又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跟着我的姥姥在一个大大的空旷的四合院里面。真正能陪伴我的就是爸爸妈妈留下来一架子又一架子各式各样的书,尽管那些书繁体字、竖排版,还有长长的我念不懂的外国人名,我还是喜欢跟书在一起,他让我觉得这就是爸爸妈妈在陪着我。

我开始学写字,是为了给妈妈写信。我还记得大概从4岁半左右,我常常在信封上用铅笔歪歪扭扭的写着大稿村妈妈收,里面磕磕绊绊的写着我跟妈妈之间那种思念。每次我去寄信的时候,我姥姥都悄悄的在后边跟着我,好把油桶边的信给拿回来。最早的阅读经验就是这么开始的。

我姥姥给我念过很多的诗,念过很多的书,比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大概就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我姥姥一点点给我念,让我知道,原来俄罗斯的孩子也有这样跟着姥姥长大的。他的日子比我要贫困太多太多了,他过着那样的苦日子,他最后不是也成长起来了。所以阅读的经验让你知道,看得见别人的生活,然后跟自己有一种参照和陪伴,在这样的经验里面逐渐的长大。知道了阅读最大的好处还不仅仅是安慰情感,更重要的它滋养理性。也就是说,它让我们避免被伪命题绑架。在过去的这三年里,我们大家最大的压力和困扰是什么呢?其实并不一定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媒体上太多的谣言和伪命题,让我们莫衷一是。不管是关于防病治病,还是关于经济形势,我们总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心里面起伏跌倒。我觉得如果能够一直阅读的人,他会有一种长链条的思考,而不是一个短链条。别人给一个证据,马上接一个结论,马上就觉得这原来是一个好人,那原来是一个坏人,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得去抢购了,马上就得囤积。昨天我们还很爱吃的东西,原来它有毒。其实什么叫有毒没毒呢?在中药里面,巴豆、砒霜可能在一定的环境下控制用量,跟药性的相生相克。它都是有用的药材,但是单独拿出来,你可能会说砒霜那不是毒药吗?巴豆那不是让人泄肚吗?所以不要离开环境来看单独标题党推送给你的所谓的证据。

真正长期阅读的人,看见一些标题,比如说快来看,再不看就删了。是中国人马上转起来,刚刚爆出的惊天内幕。所有这些题目,我想真正爱读书的人,他是连打开都不打开的。因为这种耸人听闻,它剥夺了你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思考是让人在阅读中慢慢的整理出一个证据的长链条,最后得出来属于你自己脑子的结论,而不是一瞬间就被别人的结论先行击倒。大家听说过幸存者偏差这个法则吗?在二战的后期,美国发现自己的飞机战斗力不够强,常常被法西斯联盟给打下来,所以他们就希望要提升美军战斗机的战斗能力,把这样的一个研究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在分析了美军幸存回来飞机的时候,发现飞机的机翼都打的弹痕累累,百孔千疮。但是那个飞机的机尾几乎是完好无缺的。大家想一想,飞机的致命伤到底在哪里呢?如果你根据这个表象,直接就导致结论当然是惨不忍睹的机翼。这个结论就是机尾才是致命伤。机尾为什么会完好不缺呢?一旦被击中,击尾的飞机都直接坠毁了。死人不会说话,这一部分证据不会回来放在我的眼前。我们所看见的那个弹痕累累的机翼,说明他还是扛打的,那恰恰不是最脆弱的地方,这个定律后来被称为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我们眼睛第一时间看见的未必是真相,需要去调动头脑,好好的去推导,这可以让我们避免被伪命题绑架

今天的时代,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里,我们特别提倡要读书。因为自媒体压缩给我们的视频也罢,还是文章也罢,越来越短了,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短了,往往刷到一个几十秒的短视频,哈哈一笑,或者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证据链被忽略了,推倒被忽略了。读书是一种训练,它让你可以从从容容去享受一个时光的仪式。都说大家今天很疲惫,我们需要休息,其实这三年大家休息的还不够吗?我们在家的时候能不能够给自己一个跟时间相关的仪式感,比如泡一壶茶,从茶叶最早慢慢的释放它的香气,到中间逐渐的浓郁芬芳,到茶味渐渐的泡几泡以后喝淡了。这是一段时光。比如说焚一炷香,那个香气袅袅的若隐若现地飘出来,一直到那个香成为灰烬,这是一段时光。在一壶茶,一炷香的时间里,我们可不可以读几页书,这个阅读就是按照次序有自己的结论读一读。可以想一想,愿意拿笔画一画做做批注,甚至你写一点自己的笔记都可以。这是生活里的一种仪式。其实我们的生活有这样的一种仪式,是可以让自己的头脑真正的处于一个比较清明的理性。

中国江南有个传统叫做晴耕雨读,也就是说大晴的天就要下地,不遗余力的去耕作去劳动。而大雨天,大家当然要猫在家里去读书。以至于朱自清先生说连江南的农民身上都是带有烟水气的。烟水气这个词,相比于我们说的人间烟火气,它显得不心浮气躁,显得更宁静从容。不见得是要认多少字,读多深的东西。但是爱阅读的人,他会在阅读里面静下心去学会一种推导和判断。所以阅读对我们到底是意味着什么?我想对个人来讲,我们要读有用的书,也要读无用的书。有用的书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去上岗的时候可以有各式各样专业的修养,但无用的书可以养心,他让一个人内心可以松弛柔软,有寄托。

不一定每天除了跟家里的人吵架,就是上网去跟陌生人吵架。人生其实它的质量不在于我们的长度,而在我们的宽度。阅读是一个拓展宽度的事情,因为它让你看得见别人的生活,看得见别人的想法。在这样的一种对比跟参照里面,找到自己的坐标,从而你就能够身心柔软安宁。

阅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比如对于一些人的懂得,总是要经历了一些自己必须有的经历之后,才会逐渐的明白。最近的这一两年,我看见网上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苏东坡了。可以说,没有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我们不能够懂得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啊,我们只有经历了风雨,才知道风雨的动静大,你可以不听,风雨中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吟啸且徐行。手中有竹杖,脚下有草鞋,不比那些在风雨里面骑着马四窜奔逃的人更从容吗?关键问了两个字谁怕。当别人怕了的时候,如果你肯阅读,看见别人的心态和状态,能够滋长了自己的智慧。你可以对自己说你不怕。所以才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词的下半篇也写得很好。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走过的路,往往自己心里面是不清楚的。阳光总在风雨之后,踏着阳光再回去复盘的时候,我们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情。人不必对外在世界的依赖有太多的狂喜,但是你也不要有太多的抱怨跟失望。所谓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就是人能在现实给定的任何条件下,尽可能活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来。对了。我在想,阅读为什么无用的书养心,就是因为你能够调整自己的状态,因为在书里边看见别人的故事,唤醒自己的智慧。那这个人生命还不能够安顿吗?

第二个问题,想跟各位朋友们聊聊阅读和一座城市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阅读的人均年阅读量最高?当然是以色列,是全球平均每人每年阅读量超过60本书的唯一的国家,也就相当于每一个月他都要持续的读5本书以上。这实在是一个很令人惊讶的数字。这座城市到底有什么秘密?我去过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到了那里以后,我寻找到了这样的答案。以色列,他们在每一个周末,当然与他们的宗教习惯有关,就是有两整天是安息日。这两天大家不仅不工作,而且在家里面都不热热腾腾的做一桌子饭。大家是从周五的下午就做好冷食。这两天大家不做任何的劳动,大家安静在一起,只做三件事,第一就是和书在一起阅读,不断的阅读,第二,和家人在一起交流,第三,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反省。所以阅读让他们能够每周有一个长长的仪式,可以增长智慧,打开眼界。跟家人在一起,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人最多的问孩子,有什么样的事情,你的想法跟老师不一样的,你提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你接受了多少标准的答案。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就会想,在过去的一周里,有什么事情是我做的不得体,我是不是应该反省,我能不能够做得更好。用中国孔子的话说君子不二过,人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别犯第二次相同的错误,走脑子了,用心了,不就是可以避免的吗?我们大家想想,他们每一周都在做着这3件事,难怪他们的阅读数量会上去,阅读品质会提升。我们都知道,犹太民族其实是一个非常悲剧的民族,在纳粹屠游之后,他们总共只剩下了600多万人。但是我们现在看看,从各种经济奖项到各种发明到各种艺术,他们的犹太级的,各种的名家占的比例是相当惊人的。为什么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阅读已经成为了全民习惯,已经成为了都市气质。

大家会说,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大家在这么快的节奏里面,都一直在忙碌着。我们有可能读书吗?我没有那个时间。不然,在中国,我要说一个以阅读而著称的城市,就是深圳。大家想一想,从宝安渔村成为深圳,这样一个南中国欣欣向荣、蓬勃的大城市。改革开放之后,它的发展不过就是40年。但是深圳有读书节,我在很多年里面,每年都会去深圳的读书节上做交流。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深圳的图书大厦和深圳的股票交易所比邻,两座楼挨得很近,所以深圳人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就是在股市上刚刚经历了那么多的心里的起伏跌宕,到书城里就可以静静的坐一坐,养养心。在书城里面凝神静气之后到股市开市了,又可以去股票的大楼。书城很大,那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地方,它是一种气场,人们可以在那里休息,可以在那里安顿,甚至可以在坐拥书城的环境里面独自发呆。所以中国老百姓爱说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对于深圳这个城市来讲,再恰当不过了。为什么他是南中国这样一颗明珠,为什么他有现在这样的希望?深圳绝大多数人都是各地的移民,他们把自己的背景放在了自己的家乡,只带着未来来到陌生的城市。说实在的,深圳连电梯滚梯的速度都比别的城市快,车水马龙。人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为什么书香深圳他们成为一座阅读之城呢?是因为阅读对他们来讲,不是锦上添花的奢侈品,而是雪中送炭的必需品。如果不阅读,就不进步,就不能够跟上竞争。如果不阅读,就会错过信息,甚至就会被伪命皮绑架。不阅读,他们疲惫的身心就无以安顿。

阅读,既是一种从容的向上的提升,又是一种温柔的内心的抚慰。可以说,阅读这件事,一个人,一座城市,如果是一艘船,在顺风顺水的时候,阅读是帆,它可以让你一路前行,鼓足风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在遇到一些坎坷困顿的时候,阅读是锚,因为它可以让你扎得下来,让你分析风险,让你从个人到都市拥有一种安顿。中国的江南原来有很多的阅读之城,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宁波,特别是宁波的天一阁,拥有那么大的书宅的地方,有藏书楼的地方,你去看,真正可以遇到晴耕雨读,那种中国江南人的气质。气质这件事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人的气质可能需要一个家族默契的陶冶,一个都市的气质更是需要这个地方的传统袭染。我去南通的时候,当地的小孩子问我,你们北京是不是有个通州?我说你怎么知道?小孩说我们从四五岁时候就知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你看,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仗之美,磁性调性之美,在这些朗朗的童声里面,在心里埋下种子的,所以都市是人的集合,一个都市不仅仅应该有GDP和高楼大厦,他还应该有一种气质的默契。那就是在阅读中,你看得清都市的方向和每一个人在阅读中的内心归属。

从人说到都市,最后我想说,阅读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它不是仅仅给我们带来了高精尖的知识,更重要的,它给我们带来了常识。它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成功,更重要的,它带来了人生的成长。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可以去冲的无限多的上限,更重要的,他给我们带来了人生必须坚守的底线。

我记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也是犹太人,当时的纳粹的风险,他后来逃到了美国。在战后他已经享誉全球的时候,普林斯顿大学的校报有一位年轻的记者去采访他,同样一个学物理的小伙子,他想我一定要提一个终极追问,让这位大科学家给世界一个答案。所以他说爱因斯坦先生,您作为这么知名的科学家,你认为科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真有这个问题的话,我认为就是一个科学家,他究竟是相信善良还是相信邪恶?记者愣了一下,他说您说的似乎是一个宗教问题,不是科学问题。爱因斯坦说,不,我说的就是科学问题。因为当一个科学家,他是相信善良的时候,他就可以调动手中所有的知识,去创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建立连接,去给人类造福。而当一个科学家是相信邪恶的时候,他就会调动一切知识,去制造壁垒,制造仇恨,制造人类之间的冲突。我愿意用这个故事来做今天分享的结尾。

所有的阅读,最后在建立我们的信仰,价值观是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也是最近的识别。所有的阅读,最后都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你相信什么。其实有相信就有我们的行为。因为人类是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而阅读恰恰就是认知的起点。相信什么呢?相信在过去的这几年里面,我们人人心中有过怀疑,推翻过过去的一些结论,但是我们也一定有自己的答案。

2023年的脚步已经临近了,这将是一个开放的年度,充满了希望的年度,让我们可以大展宏图的年度。所以,你的阅读决定了你的人格,你的阅读决定了你的相信。能不能够用我们的阅读去创造更多的连接和幸福,让我们在不同的都市里因为阅读而形成一种城市的气质,去完成我们内心温暖的归属。这是我对于 2023年的祝福,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2023年诸事顺遂圆满。谢谢。

汤潮致辞《以融合激活期刊内生动力,以知识服务塑造数字城市》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董事长2023年元月9日在龙源年度大会的致辞

以下是演讲全文:

以融合激活期刊内生动力,以知识服务塑造数字城市。欢迎大家来到龙源年度大会元宇宙会场,我是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创始人汤潮。

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期刊数字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中国人文大众期刊数字阅读营销力排行TOP00”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17年;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和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日报、韬奋基金会数字文化城市基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中心举办大的数字城市知识阅读TOP00”排行从2015年开始也已经举办了第7年。今天我们大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继续发布2022年的两个TOP100的排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也将全版发布这个排行。

我们今天大会的另一个环节是发布龙源区块链数字版权中台。(知识树)这是龙源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意味着龙源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一个数字出版和发行平台升级为一个基于区块链版的版权运营平台和全维度的知识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为期刊社和版权方提供自主的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今天的大会我们荣幸的请到了两位重量级嘉宾,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柳斌杰先生。一位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院长。

传统期刊的生命力在于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刊社经过多年的经营,积累的数量众多而忠诚的用户,龙源作为中国数字出版的内容中台聚集了海量的版权内容,搭建了全方位的技术运营平台。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中国期刊走向数字化未来是龙源不变的宗旨。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中国的人文大众类期刊杂志的数字化内容以其品牌影响力,专业的编辑力量以及精准广泛的市场定位,生产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创新以及全民阅读的主流。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与文化城市的融合,具有第三代互联网的本地化融合特征,包括线上与线下融合、内容与服务融合、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的融合。数字城市的发展构成了数字中国全方位的新场景;城市的知识阅读通过本地化的城市超级客户端将城的文化服务、政务服务、商业服务融合起来,把学习融化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无处不在的知识服务。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我们的期刊社和图书馆、大学、教育局,党政企合作伙伴的代表,在此我代表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想你们致以衷心的感谢。三年的疫情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我们发展的春天。习主席在新年致辞中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文化强国,数字中国共同奋斗。

小档案:汤潮,195612月生,哲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曾在北师大外语系、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公派留学生之一。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师大经管学院特聘教授和导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发行业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京师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北师大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委员等。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数字出版、数字传媒产业的领军人物。对数字出版、数字发行、知识区块链、数字城市先后提出过一系列原创观点。2004年从加拿大回国定居,创办龙源期刊网、龙源数字传媒集团。

2023年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年度发布会成功举办,知识树数字版权中台等新发布集中亮相,这场元宇宙发布会聚焦数字力量

19日,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举办的2022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与知识阅读城市TOP100暨龙源区块链数字版权中台发布会在线上举办。龙源在发布会期间举办高峰论坛演讲、大咖分享环节、知识树数字版权中台新品发布、发布期刊和城市TOP100排行,展示了集团发展的核心新品、数字力量、和崭新的品牌形象。

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发布会对于引领文化数字化、期刊发展和版权产业提质增效都有重要意义。当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主导业态,也是推动文化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支撑。无论是文化、经济数字化,还是智能制造、虚拟技术空间的建模制作,都离不开数字出版的参与和支持。他指出,数字出版发展要抓好新基建,一是抓紧推进出版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造以数字出版技术为支撑的全业态出版链条;二是大力实施数字化、产业化的出版工程,壮大数字出版的能力,让数字出版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三是统筹谋划建设元宇宙构建的基础库,其中文化基因库、知识资源库、出版数据库等基础要素库要加紧研发、建设;四是改造数字出版服务全民、全球阅读的供给体系,打造全球互联互通的数字出版大平台,链接城乡所有阅读的服务终端和供给网络平台,让数字出版惠及乡村文化振兴和城市文化环境优化。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董事长汤潮表示,龙源区块链数字版权中台的发布,是龙源集团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说明龙源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一个数字出版和发行平台,升级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版权运营平台和全维度的知识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为期刊社和版权方提供自主的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知识服务。

会上,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发布了2022年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和知识阅读城市TOP100榜单。作为中宣部的机关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也在同日发布了国内期刊数字阅读影响力TOP100“、海外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知识阅读城市TOP100”。《读者》、《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市分获第一名。

此次大会的主题演讲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汤杨代表龙源进行发布。他发表了主题为知识树龙源区块链数字中台的主题演讲。从数字出版到知识服务的上游和下游提出了中国人文大种类期刊融合发展和数字藏品NFT的新解决方案和数字中台区块链新产品。将龙源的业务和特色进一步定位于中国数字版权中台科技文化融合模式。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副总裁赛哲锋则演示了区块链技术及运营平台。他对龙源区块链数字版权中台架构、运营模式以及底层技术、数字藏品业务进行了详细的分享。

最后,著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就城市与阅读做了精彩演讲。从第一是关于阅读和个人生命体验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关于阅读和一个都市之间的关系。于丹教授从小时候的经历讲起到目前城市阅读的现状,在自媒体时代更要提倡读书。从人说到都市,从都市说到阅读习惯。倡导用阅读创造更多的连接和幸福,让大家在不同的都市里因为阅读而形成一种城市的气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龙源期刊网自2005年起龙源对中国人文大众期刊的数字传媒阅读量数据进行跟踪统计分析,每年发布国内和国外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今年是第16年的连续发布。数字城市知识阅读TOP100发布今年是第7年。而元宇宙模式的年度发布大会则是今天首次进行。元宇宙概念爆发至今,已经吸引了各个领域的企业不断尝试。在此次的龙源年度大会上,元宇宙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