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产业是由编、印、发三个相互支撑的业务环节构成的封闭式垄断行业。由于准入门槛高,产业内部结算系统稳定,所以形成了极其稳定的业态。以出版社为核心的企业,由于是稀缺的社会资源,因而成为社会的“金饭碗”。
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作者的互联网传播权挤占了出版社的版权空间,网络传输方式取代了大部分的纸质仓储发行业务,电子阅读装置则取代了大多数的纸质印刷产品,传统产业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三大支柱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更为严峻的是,由于“80后”“90后”年轻人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他们基于数字化的主题按需阅读习惯已成为社会内容消费的主流方式。
此外,随着主题移动阅读服务即将全面取代以种、册、件为代表的静态封装型传统出版业务,传统出版产业如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借助数字出版技术,快速成为主题性、规模性和集成性的内容供应商和内容运营商,则会随着生产技术和产品的转移,重蹈音像和光盘产业的覆辙。因此,如何转变观念,从传统编、印、发的“铁三角”产业格局出发,通过夯实资源基础、打通内容生产线、延长产品链、拓展产业链,再造内容产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核心问题,也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要解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须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出版理念。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以数字阅读人群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为导向,树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现代服务业体系框架下建立起现代内容生产体系,以期快速形成符合用户真实需求的资源汇聚力、内容生产能力和产品持续供给能力。
第二,对用户需求及时捕获与分析。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协作,利用流媒体、地理空间数据及各类传感装置,获得包括出版行业在内的大规模用户消费的需求信息,如非结构性的混合民生数据(教育、医疗、人力资源、社保、劳动就业、食品安全、社交媒体和大众传媒等),并利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内部数据的实时汇聚、整合、分析与内部产能的客观调配和优化,以及外部数据的实时挖掘、梳理、分析和透视,并解析和预测内容消费者的阅读消费需求和趋势,从而建立起符合出版行业特征的数据抽样机制和数据解析模型,不断提高数据挖掘和数据解析能力,努力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和数据透视水平,从而极大地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与阅读市场需求的似合度,为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第三,夯实数字化资源基础。我国出版产业的存量内容资源和在制内容资源难以支撑网络环境下数字阅读人群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源版权的有效性不足,大部分存量资源没有获得网络传播权和二次汇编权;二是大部分资源只有专有出版权且有效期没有续签,因此失效;三是集成度不够,不足以满足主题性阅读的支撑;四是规范性不够,大多数资源为数字化排版资源,格式混杂,文件完整性不好,难以二次利用;五是结构化不够,大多数资源未经过基于内容和主题的结构化标注,无法实现主题聚合,难以进入数据库提供阅读服务;六是再生能力低下,由于大多数资源是依赖作者产生的,而出版企业自主创造和二次集成能力不足,脱离作者很难对已有资源进行再生性生产,无法对碎片化随机阅读市场需求提供持续的支撑。
第四,需打通内容生产线。在优质资源的支撑下,要形成产品的快速生产能力,以期应对市场上随机产生的阅读需求,是产业核心生产力构建所要解决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尚未出现满足这样需求的在线协同编辑系统,各类出版物和出版产品都是不同的IT企业用非通用、非主流的平台、系统、软件和工具完成的,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产品流环环不通,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产品渠道发行不畅。这个问题不解决,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就无从谈起。
第五,延长产品链。我国出版企业受传统出版业务的影响,至今仍以种、册、件产品为主。而以种、册、件为主的数字化阅读市场却快速下降,跨媒体、跨终端、跨系统的主题性阅读市场快速兴起并壮大,已成为阅读市场的主流。而我们如仍坚守传统出版模式和传统产品模式,则必将被市场淘汰。因此,如何利用编辑力量,有效延长产品链(这里不是指相同产品在不同载体和介质上的转移),从而形成可持续消费和再生性消费的新型阅读产品,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
第六,借力拓展产业链。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仅依靠产业内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如何借力发展、如何整合内部资源及联合外部资源,通过合作共建机制,实现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合作,拓展产业链,是企业发展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言,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以利用数据库技术规模化地集成和整合优质资源为支撑、以基于质量保障体系的协同编辑系统为依托、以通过数字阅读市场的需求捕获分析为依据而建立起数字出版产业新模式,当今是传统出版产业发展所要解决的顶层设计问题。
(王勤系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吕莉系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王勤 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