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龙源融合发展助推行业前行

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社建设的“电子阅报栏”、“人民阅读”客户端等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给予肯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互联网数字出版、新媒体技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龙源数字传媒集团积极参与了人民日报社“电子阅报栏”和“人民阅读”客户端项目的部分产品建设和内容建设。通过整合海量优质版权和阅读技术,推出“人民阅读”手机终端阅读服务,为“电子阅报栏”提供了更丰富的系统支撑和阅读服务。

其实,除了与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之间的合作,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自成立以来,在坚持版权保护和使用并重的理念下,不断推动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推动媒体资源优化整合

“在知识服务蔚为风气的潮流中,出于引领主流舆论、激浊扬清这个根本出发点,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合作推出的‘人民阅读’客户端,是一个时政阅读平台,拥有权威、优质的内容,所有内容都经过全面筛选,为受众提供了更有深度的阅读内容。”在1月7日举办的“数字中国战略目标下的数字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晓森如是说道。

据柳晓森介绍,人民日报社的电子阅报栏及移动客户端阅读用户已经遍布全国城乡及世界主要城市,“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两万余台,形成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唯一、高校第一的户外互动数字平台,正在构建覆盖全国的智慧城市联播网。

谈及与人民日报社的合作,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董事长汤潮向记者介绍了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与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模式及机制创新的探索。他说,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多年开发的数字管理运营四平台,包括内容管理和监管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用户管理多层级平台、市场推广运营平台,非常适合电子阅报栏大屏运营;按照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的内容策划和要求,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提供了优质版权内容的图书期刊。双方合作开发的“人民阅读”客户端,与大屏相配套,提升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和黏性。同时,由双方成立运营项目组对大屏和客户端展开市场推广和内容版权及更新运营,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由此,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发挥版权内容、专业平台开发和市场运营的优势,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掌握了平台、数据和用户。柳晓森说:“基于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人文期刊优质正版文章,我们提供专业内容信息原创报道,进行最权威、最优质的内容聚合,为阅读者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知识筛选,引导用户形成了深度阅读习惯,并给用户提供了高端的阅读品质服务。”

自2013年开始,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为中国联通建立“沃阅读”,形成了影响3亿用户的付费阅读服务;与国家电网合作,打造了“电力reader”,影响全国数万电力职工;与黑龙江省委主管主办的期刊《奋斗》联手,打造的“奋斗”党员学习APP……这些实践都为媒体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

建设新一代融媒体服务形态

“对于行业而言,我们要做的是依据互联网和新技术的特点,按照人民的需求将主流媒体的主流性质和人民群众对知识内容、文化内容、生活内容的需要通过机制创新、理念创新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新一代的融媒体服务形态。”汤潮说,这种形态必将是立体化、生态化的,必须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孤岛式服务。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试点,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于2018年推出了“数字中国·数字文化城市解决方案”并在浙江宁波首先试点。据汤潮介绍,“数字文化城市解决方案”是一套由“三终端四平台”构成的文化服务支撑体系,即通过手机、智能大屏、PC三种终端,以及能承载亿级用户、导入海量优质版权内容、可进行全智能管理的“内容管理平台”“用户管理平台”“互动社交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共同形成“内容+平台+终端+服务”的现代传播和管理体系。

作为“数字文化城市解决方案”之一的“数字文化城市客户端”,便是以平台化的方式囊括了知识服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各个维度,其特点可以提炼为“主流”“优质”“便利”“价值”等关键词。其不仅实现了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主流媒体的融合服务,还提供热门节目、城市名片、文化地图、政务、生活缴费、扫码互动、阅读服务、知识库、订阅、足迹等服务。

近年来,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韬奋基金会等合作,力图为每个城市提供完整的融媒体平台。其中,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为浙江省宁波市打造的“数字宁波超级客户端”,便是一个可向全国推广的成功案例。“数字宁波超级客户端”整合了宁波主流媒体资源,提供热门节目、本地百科、热门活动、文化地图、旅游景点、政务、医疗、生活缴费、扫码互动、阅读服务、知识库、订阅等栏目服务。

据汤潮介绍,“数字文化城市超级客户端”的独特性在于“一站式服务”与“价值赋能”,把市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的生活需求,与党和政府要传播主流声音等政务服务打通。通过技术手段优化这些服务,让政府更高效地满足市民精神需求,让媒体及文化机构生产的价值内容更高效地传播,让大众在碎片化时间里获得体系化知识服务,重新构建个性化文化空间,享受数字文化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信息与品质生活。

“2019年,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将继续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韬奋基金会等合作,争取为每个城市提供完整的终端服务,包括融媒体平台和机制建设、知识服务、个性化文化服务、生活服务等。”汤潮补充道。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01月29日第六版  记者 张雪娇)

《出版参考》:知识区块链与区块链社会

摘 要:“知识服务”一词的诞生时间虽然不长,但也经过了1.0、2.0,到今天的3.0,即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再重新回归到供给侧的过程。知识服务是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获得终身学习的未来形式。对业界来说,区块链还停留在概念意义上,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正在携手学界、产业界开启合作,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城市”,打造知识区块链平台,领跑数字出版行业。

关键词:区块链 知识服务 数字社区 数字出版

“区块链”这个词在中国一开始以“比特币”的金融通证概念横空出世,经过了从被质疑到2019年11月中央政治局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学习专题,并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发展列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本文将从知识与区块链的发展关系以及未来知识与区块链社会的发展前景予以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知识与区块链

所谓区块链就是“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区块链的基本功能和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确权”“溯源”和“激励”。显而易见,这些特点与知识产权和内容产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人类社会的价值主要通过商品、货币来体现。但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精神产品知识,特别是人文知识,包括版权、优质内容,特别是知识人(知识分子)的价值,一直未得到真正价值化的认可。长期以来,保护知识产权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确权”和“溯源”。一个作者、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件作品,它的所有人权属的认定在传统社会具有巨大的困难。以汇集了数千种人文大众期刊的数字化传播平台龙源期刊网(www.qikan.com)为例,每个月要涉及数十万篇作品及其相关的作者。要想每月获得数十万名不同作者的事先授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过去十几年来,国家版权局、业界的专家和企业不断进行各种方式的探讨,希望能找到既能维护知识产权又具有市场操作化的办法。但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经营者花了不少冤枉钱,另一方面版权的拥有方也不满意。知识区块链就是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对知识的价值的认可。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data)将作为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生产资料的元素存在,而有意义的结构性数据将成为信息(information),只有经过实践和理论验证并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未来的一切都以数据形式存在。数据的提炼成为信息,信息的提炼成为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传播和整合又产生了新的创意和知识,从而驱动社会不断的发展。虽然对于知识的定义还不统一,但按照常识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知识的基本内涵归纳为: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知识(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等);经过权威认证的版权知识(图书、期刊等正规出版物);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知识。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时间戳、加密签名等技术将对知识内容和版权价值进行确权和溯源。作者的一篇文章一经发表就会通过区块链技术确认版权的所有人,在传播过程中通过溯源机制认定它所产生的价值。一篇到底被阅读了多少次,多长时间,是否获得引用、点赞、转发或付费,从而认定知识的实际价值。

二、“知识人”引发的讨论

知识区块链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知识人”的价值。所谓知识人,就是作为载体的知识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知识区块链不但通过确权和溯源将知识内容的价值无限盘活,还将全面激活知识人的巨大价值。我们今天对所谓的“知识大咖”“意见领袖”的价值都非常认可。无论是一位学者、作家还是一位艺术家,他们的身价动辄都以千万计。因为他们不但具有为他们带来社会认可的内容原创力,也具有对社会和大众的巨大影响力。也许他们创造的内容非常有限,但他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大众以及社会的引导能力上。他们的一个转发或评论点可能引来成千上万的点赞或围观。而这个价值可以通过商业化的操作实现货币化的价值变现。但是,问题是这些得到市场认可的“大咖”可能只占“知识人”人群的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以中国近2000万人的教师群体为例,获得价值认可的教师还凤毛麟角。然而我们都知道每个教师的天然粉丝就是他的学生,数百或数千,但这个规模达不到商业价值所以成为巨大的沉默价值。知识区块链将能够把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人聚合在一起,通过区块链的技术和价值显化他们的价值。

知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通过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的共同参与和不断优化升级为新的知识。知识的这种特性也是学习的本质。人类的活动通过语言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传递信息,通过信息沉淀和升华为知识。区块链将把知识和知识人的交互过程打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记录和评价价值。能使知识内容价值和知识人的价值成为我们人类社会除了实体资产和有形资产以外的巨大真实资产,甚至远远超过它们。这是真正被忽略的社会财富。

三、知识证券化将是区块链社会的价值通证

知识价值的真正的评价标准在于知识的证券化,就像比特币或股票一样,根据使用价值和交易规模形成动态价值。知识的价值随着学习和整合的创新过程不断提升。一篇文章,一个知识人,随着被使用和产生影响,就会产生一个区块合约,随着思想的演化不断创新形成新的创意和作品。这个演进过程将被区块链技术确认、跟踪并通过评价来得到认可。

知识区块链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被认可和放大。它的潜在巨大意义还在于可以成为一种“硬通货”。正如美元曾经以黄金作为抵押品成为硬通货一样,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将以知识作为数字货币的后盾,使得数字货币成为价值代币。计量化的知识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代币将作为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共识机制将成为在国家法律和政治制度管辖下的社区共治基础。

我们知道,作为区块链开创性应用的典范“比特币”能够从一个通证符号(token),成为一个具有证券意义的金融产品在于其应用了黄金作为硬通货的原理,即“代币”和“共识机制”。因为黄金的价值不在于其实用,而在于其作为稀缺金属在人们心中获得的“贵重”的共同认识。假如黄金像石头一样遍地都有,随手可得,肯定不能作为货币。而黄金作为价值认定的标准可以根据供需原则和交换原则随行就市,不断进行价值的调整。而比特币作为基于技术算法的不可篡改以及使用者共同参与认定的共识机制首先建立了它的公信力。人们在使用时不必怀疑它作为代币符号的真实性。比如当比特币的价值是1分钱时,它的确价值就是1分钱,而比特币的价值到了2万美元时价值的确也是真实的,不会受人为的篡改和操纵。唯一影响它的价值变化的要素是对它的需求程度以及对它的信任程度。而它作为黄金稀缺性的属性是在于比特币总量的稀缺性机制,从而具有了证券化的意义。假如比特币可以无限增发,它就不可能获得确定性的升值潜力和价值。

在这里,知识的生产、传递、整合和再生产将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评价者、使用者都成为知识价值的组成部分和共享者。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将使知识具有无限潜力的证券价值。

作为区块链机制运行的核心动力,知识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用户和运营共识节点间的任务众包过程,通过对网络运转的算力支持和交易获得的权益证明对用户进行激励,从而使知识的传播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到动态的认可。知识就像金子,使用者就像挖金矿的矿工挖矿一样,知识版权内容和知识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本身具有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知识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获得利益。

除了知识内容外,知识区块链关注“知识人”的价值。基于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运行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对知识内容以及知识人的价值予以确权、溯源、激励的价值实现机制,使之成为区块链社会的运营基础。

四、知识主体论作为区块链社会的哲学基础

知识主体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社会形态:权力主体、资本主体和知识主体将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因为知识不但代表着人类理性和智慧,而且知识产权的确立将使知识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权力主体社会大部分社会财富是通过简单的体力劳动获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是通过货币资本获得的,而知识主体社会的财富主要是通过知识获得的。知识的主体性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上, 一个是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一个是知识产权社会的出现。知识产权的出现和普及是人类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虽然知识产权的概念是金钱主体社会的产物, 它却是人类迈入知识主体社会的开端。信息社会的到来为知识的价值化提供了条件,使知识产权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财富组成部分。以往,知识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土地或水一样,是既宝贵又没有价值的东西——人们虽然感到须臾不可离,但却总觉得可以无偿使用和挥霍。当土地和水的商品环境形成时, 便成为无价之宝。高科技时代和信息社会提供了知识成为商品的环境, 使知识成为现代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过去20年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的力量,无论是互联网、生物科技、还是人工智能、量子力学都使社会财富产生了指数式的增长。由信息产业和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已经构成了我们社会财富的主体,而他们背后是人类思想文化以及制度机制的创新力量。知识还是人类社会治理的理性工具。无论是新时代的政治哲学、文化哲学还是管理科学、环境科学都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规划能力。区块链社会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撑的社会运营机制,能解决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价值共享。

区块链的技术逻辑和证券化特征将成为知识主体社会理想的支撑体系。知识将无处不在,知识将成为价值本身和价值的连接器。知识主体社会必将是人类发展的更高阶段。区块链社会模型将为我们提供共享和自治的人类生活新形态。知识主体社会将是人类社会从权力主体和资本主体发展的更高阶段。

数字化社会发展正在走向区域化特征的数字社区或“数字城市”。“数字城市”不是指城乡二元论的城市概念,而是指古希腊城邦最初诞生时的涵义:人类聚集的地域社区的地理概念和政府行政区域的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有三个明显的发展里程碑。1994年之前是传统的线下社会,人们的生活行为都通过物理世界进行。1994年之后互联网逐渐普及后进入线上社会。人们的生活逐渐转移到了互联网。线上和线下成为明显的二元世界。2014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逐渐同线上线下融合。网络的世界和实体的世界通过数字化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数字城市里,区块链将对每个人的身份确权和溯源,对每一种服务确权和溯源,甚至对每一个消费确权和溯源。无论是知识和服务的创造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都会根据知识作为评价标准的基本标准来调整奖励大小。知识作为证券化的价值媒介和放大器,将把市场的力量、内容的力量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计算机网络出发,通过内容媒介的价值流通,将居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连接起来。由此产生的价值也由全民依照创造和使用的贡献和需要来分享。所以,这是一种全新的、接近知识主体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理念的基本方式,必将全面解决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这也是党中央高度肯定区块链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区块链和区块链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核心是知识区块链的评价机制,特别是知识证券化的激励机制以及社会化应用中与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以及商业服务的统一规划和具体运用规则,特别是中心化、弱中心化以及非中心化的规则配置。这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进行全面的研究。2018年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和金融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北师大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和知识区块链研究基金,希望推动知识区块链和区块链社会的研究和探讨,并获得更多产学研机构的参加。知识将在区块链社会扮演核心角色,今天的出版业、发行业需要尽快跳出本行业的藩篱,拥抱整个未来社会。

参考文献
[1]任仲文.区块链领导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2]汤潮.知识主体论──对当代社会的哲学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56-61.
[3]北师大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知识区块链白皮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王耀飞.知识区块链研究与应用[C]//中国出版互联网大会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0.
[5]吉尔德.知识与权力:信息如何影响决策及财富创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本文原载《出版参考》 2020年2期 作者为龙源数媒董事长汤潮)

《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刊物的生命力取决于读者对每期杂志的阅读期待

【龙源数媒编者按】《北京文学》是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月刊。自1950年创刊,70年来名家辈出,佳作频传,已成为中国文学期刊重镇。《北京文学》杂志也是最早与龙源合作的文学刊物之一,是龙源的重要合作伙伴。杨晓升社长曾多次应邀来访考察。目前,通过龙源期刊网及集团旗下各种数字阅读平台,读者可以阅读该刊1980年以来的作品。
时值《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之际,杨晓升社长接受《文艺报》专访,畅谈杂志的光辉发展历程和成功办刊理念,观点精辟独到,其中也重点谈及电子出版。特予全文转载,以飨读者。同时祝愿《北京文学》篇篇好看,期期精彩 ! 

何 平:今年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北京文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但我觉得和今天《北京文学》关联性更大的重要起点是《北京文艺》更名《北京文学》的1980年前后。现在文学史上经常提到这一时期《北京文学》(《北京文艺》)的经典作品很多,像《在静静的病房里》《话说陶然亭》《内奸》《爱,是不能忘记的》《风筝飘带》《丹凤眼》《受戒》等等。一下子集中出了这么多好作品,显然和大量的文学期刊没有复刊和创刊有关系,《北京文学》占了时代的先机,也顺势成就了刊物关注时代、介入现实的传统。虽然今天的文学刊物不是同人刊物,但主编的趣味肯定会影响到刊物的趣味,你有资深记者和报告文学作家的从业经历,正好和《北京文学》的精神传统暗合,甚至你在《北京文学》发表的《中国科技忧思录》都可以看成《北京文学》上个世纪末“忧思”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杨晓升:新时期文学始于“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初,那时候全国各地的文学期刊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复刊或创刊,《北京文学》之所以能在那个时候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一是因为刊物对首任主编老舍、赵树理文学理念的传承——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读者的尊重,半个多世纪以来,刊物一直提倡发表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那个时期编辑部先后聚集了李清泉、林斤澜、周雁如等一批优秀编辑前辈,而北京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地位,也使《北京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占了先机。直至我到《北京文学》任职之前的一段时间,《北京文学》其实也已经感知外部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在文学关注现实、以期赢得读者关注方面,也已经进行着新探索,90年代末期影响巨大的“忧思语文教育”问题讨论,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我6万字的报告文学《世龙靠什么腾飞——中国科技忧思录》刊发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2期头条,当然也属于《北京文学》那段时间“忧思”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

何 平:熟悉《北京文学》的人都知道《北京文学》在林斤澜1986年担任主编后曾经有一个先锋文学的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成功地推出了余华,从1987年第1期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到1989年第2期的《往事与刑罚》,余华在《北京文学》还发表了《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现实一种》《古典爱情》等重要作品。当然从《北京文学》一贯注重发现和推荐文学新人的传统上,可以得到一种解释,主编、编辑的趣味和时代文学风尚也可能是其中的原因,我不知道你怎么看?

杨晓升:确实,刊物的风格说到底主要是主编的风格。林斤澜任主编的那个时期,新时期文学正经历嬗变,作家的创作方式正由过去的单一转向多元,先锋文学也正是那一时期的产物。从文学的总体格局和发展需要看,我以为这种变化是可喜的进步,一个健康的文学生态,作家的风格和创作方法应该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惟其如此,文学才能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学也才能得以真正的繁荣与发展。但具体到某一个刊物,不可能包罗万象、众声喧哗,办成大杂烩,而应该选择其中的一种风格,让刊物内容和风格相对稳定,进而促进读者的相对稳定。今年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总体上讲,《北京文学》自创刊以来,一直是以传统现实主义的风格为主的,林斤澜任主编时,文学的多元发展以及他个人的趣味,使得刊物出现对先锋文学的关注与探索,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余华也正是这个时候进入《北京文学》的视野的,他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先锋色彩,同时也显露出才华,但即便不是主编的趣味使然,发现新人、扶持新人一直是《北京文学》的责任与传统。所以余华被《北京文学》发现并推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再者,对新人的发现,才华和潜力是编辑部考量的主要因素,所以相对更加宽容,即便他提供的单篇作品与刊物的总体风格上不很吻合,只要是他作品显露出独特的亮光与特质,编辑部也都会区别对待、唯才是举的。
何 平:你是先做《北京文学》的作者,然后2000年从《中国青年》调到《北京文学》做执行主编的。世纪之交,正是文学期刊的生存很艰难的时刻。你为什么偏偏在那时候作出这种选择?
杨晓升:那时候作出此种选择,首先是出于自己中学时代对文学的热爱,可以说是多年的文学情结使然。再则是那时候全国的文学杂志大都处于低潮,低潮的原因一是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让读者在文化消费方面有了多种选择,文学杂志再不可能像伤痕文学初期那样一花独放、洛阳纸贵,由此带来了文学杂志读者分流、发行量日益萎缩的局面。但在我看来,低潮意味着机会与重生,文学独特的魅力决定了文学期刊在琳琅满目的文化市场中必定会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以为,面对文化环境已然发生的变化与转型,此一时期文学期刊普遍缺乏应有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反思,普遍存在闭门办刊、孤芳自赏的现象,甚至怨天尤人或抱怨读者。而我认为,文学杂志既然是公开发行的刊物,首先是为读者办的,应该将读者放在首位,作品的好坏和刊物的好坏,首先必须交由读者检验,作家的创作和刊物的出版,都应当力图为大多数读者所喜闻乐见,惟有如此,文学杂志才会有生命力。我选择到文学期刊工作,正是出于此种判断和考量。何 平:你是从2001年开始对《北京文学》进行改版的。在此之前,《北京文学》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栏目调整。1996年,增设了“世纪观察”和“百家铮言”;1998年,又增设“思想者访谈”;1999年和2000年增设的栏目更多更杂。这些努力试图矫正和改变传统文学刊物的按文体分几大块的僵化的栏目组合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话题的当下性和公共性、对话性很强的“世纪观察”和“百家铮言”栏目,凿通了文学界、知识界和大众读者之间的壁垒。你对《北京文学》这几年的栏目调整怎么看?你的改版思路是从这些调整中得到启发的吗?

杨晓升:正如上述,我到《北京文学》任职之前的一段时间,《北京文学》其实已经感知外部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在文学关注现实、以期赢得读者关注方面,也已经进行着新的探索,这种探索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这当中包括对传统文学期刊普遍按文体划分栏目的打破,但更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介入。中国有众多的文学期刊,但千刊一面的面貌多年不变,所以打破以文学体裁划分栏目,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之前的多个栏目当然对我也有启发。但同时,我以为,对于读者来说,栏目只是分类的标签,关键看你是否能为读者提供有益且有感染力的文本,所以无论何种栏目和体裁,作品自身的感染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杂志的栏目确定之后,刊物必须全力组织作品,保证每期都有达到栏目要求的高质量作品,这样才能形成读者对每期杂志的阅读期待,假如作品不能持之以恒,时好时坏,再漂亮的栏目也只能是空壳,刊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我到《北京文学》之后的改版与改革,正是基于刊物之前的探索与启发进行的,同时我认为栏目不应太多太杂,确定了就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也不能三天两头变,而应当集中力量抓好每期的作品与质量,近20年来我一直是这样要求编辑、也是这样做的。

何 平:我对照了2001年《北京文学》改版之后列年的栏目设置,到现在为止,基本变化不大,像“现实中国”“好看小说”“作家人气榜”和“真情写作”“新人自荐”等,从栏目的命名就能强烈地感觉到“读者在场”的预期和预设。我也注意到改版之后《北京文学》第4期有一篇短文提到了《北京文学》改版备受关注,并且把关注的原因归结为“以其内容的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实,当时除了《北京文学》也有一些文学期刊走亲民路线,但都没有能够做得长久,比如《湖南文学》改版的《母语》,还有当时影响很大的《文友》,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独独《北京文学》能够坚持到现在,而且影响越做越大,以至于2003年又创办了选刊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杨晓升:这可能是我没有离开《北京文学》、一直主政《北京文学》的缘故吧,我热爱这个杂志、没有离开这个杂志(纵然有多次离开和晋升的机会),没离开当然就能一直坚持做到现在。杂志最怕动荡,最怕三天两头换主编、变封面换栏目。我以为,一家成熟的、有生命力的杂志,首先是因为找对了方向,确立了正确的编辑方针和办刊策略,然后专注、投入,一心一意、下大力气抓质量组织作品,并且要持之以恒,要随时倾听各界读者的意见,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但绝不能受外界干扰,在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时候(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改革初期),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编辑定力。上世纪90年代,之所以有一批文学杂志不断改版、三头两天变换花样,最终大都无疾而终,正是因为缺乏这种编辑定力。2003年《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的创刊,则是顺应了那个阶段《北京文学》的改革,顺应了杂志向读者、向市场靠拢的大方向。

何 平:文学期刊对时代的顺应,并非仅仅是纸刊内容生产,要图变,自然要扩张到刊物的内容生产之外的整个文学生活,这些方面,《北京文学》这些年做了很多配套性的改革,想请你具体说说做法。

杨晓升:《北京文学》的改革和改版,首先是确立了刊物为读者办、为读者着想的大方向,围绕这个大方向,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调动全体编辑,兢兢业业、扎扎实实抓质量,比如强化每期杂志重点内容、重点作品的组织与策划,坚持稿件三审制度;比如要求编辑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倾向,但绝不能以个人好恶选择稿件,选稿要服从刊物的大局和需要,要善待每一位作者,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最大限度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比如规定本社员工一律不准在自己刊物上发表或转载作品(工作需要的评论除外);比如编辑必须审读自然来稿,审稿和发稿的情况每月纳入编辑考核(内容包括审读来稿数量、稿件刊发后的反响等),同时刊物设立“新人自荐”栏目,每期专门发表编辑从来稿中发现的优秀小说处女作;比如加强与读者互动,开设“作家热线”“纸上交流”“文化观察”等读者参与的栏目,征集读者的评刊、意见与建议,每年策划大众文化话题开展专题征文、吸引读者参与;比如每期新刊出版,都调动编辑在本社的网页、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一些报纸宣传推介新刊内容要目。在电子阅读方面,《北京文学》是全国文学期刊中最早与新浪文化合作推出专题专版的文学杂志,也是最早与龙源期刊网、知网(中国电子期刊)、万方数据网等电子平台合作推广电子阅读的文学杂志。除了保持传统的邮局发行、二渠道等方面的销售,2017年开始,我社又开办了北京文学微店,同时与全国最大的网上杂志订阅平台杂志铺合作,开展网上订阅和销售刊物。总之,要办好一本杂志,必须确立刊物的办刊方向,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构建一个从组稿、编辑、发行、宣传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统。主编所要做的,就是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严格有序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确保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一期接一期地编辑、制作出对读者有吸引力、让读者有阅读期待的高质量作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和文学新人。这也是办好一本杂志的必由之路。

        (原文发表于《文艺报》2020年2月17日2版)

第十三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隆重召开 龙源分享会员经济成功之道

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充分利用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挥内容优势,积极融入互联网产业和产业互联网,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于经济发展,中国出版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 2020年1月6日至8日在北京天健宾馆共同主办“第十三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

本届大会以“全媒体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主管部门、行业专家以及出版、发行、技术服务商等参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晓新主持开幕式,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行业年度发展成果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毅敏宣读荣誉名单。传统刊社、新媒体的代表在会上分享出版行业转型发展的商业模式及数字出版市场营销实战等方面的经验,数百位业界人士开展深入交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报告》,从知识服务、图书电商、阅读推广、数字教育和出版品牌五个方面,介绍了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平台在2019年发展的情况。还通过微信传播指数WCI、客户端移动下载指数ADI等指数工具,重点分析了在微信、客户端、抖音号、小程序和趣头条等平台上,阅读行业的新媒体产品的传播表现。报告建议:“深挖用户个性需求,定制服务强化粉丝粘性;培养‘网红’意见领袖,建立阅读行业融媒体特色语境;创新产品营销推广方式,联合人气主播直播带货;着力深耕短视频内容质量,携手平台优化短视频矩阵。”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汤杨发表演讲《订阅经济与会员经济》,从大众阅读方式变迁给数字阅读带来的市场机遇入手,分析了会员经济的多种优势。通过分享龙源与百度、知乎、头条的合作,以及龙源与昆明新知集团在会员经济、“阅读小镇”商业模式方面合作的成功案例,阐述订阅经济与会员经济相对于其他营销模式在营销成本、推广效率、经济回报、用户管理、多种经营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他认为,对于以优质内容见长的传统刊社而言,会员经济是效果最好的互联网生存发展之道。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耀飞在会上作《知识区块链研究与应用》讲座。结合知识主体论与区块链技术形成的知识区块链,旨在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优势,在知识产权、教育等领域,实现知识成果和教育资源共享传播、价值认定、安全存储等目标。据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于2018年成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联手龙源数字传媒集团、火币中国等公司的研究团队,共同开展一系列知识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树立知识区块链领域的优势地位。

大会分为开幕式、主题论坛、知识付费与数字阅读分论坛、互联网产品运营与营销分论坛等形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连尚文学总编辑张金国,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岩,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鲍琳,易观分析群组副总经理孙梦子,百度学术商务发展负责人艾春光,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品牌经理都靓,以及来自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部、中华书局、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部、法律出版社数字出版部、故宫出版社、百度文库、趣头条等单位的业界精英受邀发表精彩纷呈的演讲。

“知识区块链”加持数字文化城市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于2019年底联合举办的“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区块链专题研讨会”,发布了“知识区块链产学研联盟”成立1年半以来的一系列研究与应用成果。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师大知识区块链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

对业界很多企业来说,区块链还停留在概念意义上,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正在携手学界、产业界开启合作,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文化城市”,打造知识区块链平台,领跑数字出版行业。

主流超级客户端串联数字社区

研讨会发布的《知识区块链白皮书》指出,知识区块链(Knowledge Blockchain)是指在教育知识产权等领域,利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运行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势,来实现知识和教育资源共享传播、价值认定、安全存储等目标的的系统。

龙源与人民数字传播公司、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等联合推出的“数字文化城市”三终端四平台解决方案,就是知识区块链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成果之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AR场景五大核心技术,支撑“内容管理平台”“用户管理平台”“互动社交平台”“城市大数据平台”,可承载亿级用户、导入海量优质版权内容、可进行全智能管理,实现文化生活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管理全程数字化。

以2019年推出的“数字文化城市”主流超级客户端为例,该客户端直观地体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威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驱动下,客户端为每个人从海量信息中摘取筛选最适合、最需要的、最精致的内容。实现手机认识“主人”,对主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收入水平、成长阶段等各方面了如指掌。而区块链技术的确权、追踪、激励功能,使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把用户、读者、作者、内容运营者连接起来,得到正确和适当的激励。由主流客户端联合起来的城市区域,将成为人们走向数字世界的完整社区,成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文明程度发展最完整、最成熟的社区。通过“主流超级客户端”,城市的一切被连接在一起。这正是龙源“让阅读连接城市的一切”口号的内涵。

数字文化城市“主流超级客户端”产品已经成功落地宁波、北京,并与西安、贵州金沙等城市正在开展深入合作。在今年5月举办的深圳文博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王野霏副部长盛赞“数字北京客户端”可实现“管得住、用得好”的效果,是百姓版的“学习强国”。

知识区块链平台为全民阅读“筑巢”

依托“数字文化城市”“知识树”,龙源还要打造知识区块链平台。其典型应用场景有:知识人ID与城市数字身份证打通绑定;版权上链及DAPP城市落地输出;阅读即挖矿、激励全民阅读。如“区块链学习激励+知识蜂巢”模式中,用户完成指定任务即可获得现金奖励,以及算力池、签到增加筑力、阅读送知识币等奖励;“广告变现 + 注意力变现”模式,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筑巢的区块链奖励制度,吸引用户每天来打卡签到,做任务、看文章,从而提高注册、活跃和留存行为,最终为广告变现提供基础。知识区块链平台设置“全民知识成就奖”,对知识的传播、邀请用户等参与“知识筑巢”,累计筑巢2000次,即可获得30000元现金奖励。

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思想、不对称加密,能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而区块链的确权、溯源、证券化激励功能,是构建新型版权生态的基础,可挖掘知识的原本价值,形成有利于知识消费者与提供者的良性生态。这与龙源自创立以来秉持的“为知识创造价值,为知识的创作者创造财富”宗旨一脉相承。

龙源数字传媒董事长汤潮早在1994年就提出“知识主体社会”理论,他认为,在知识主体社会,知识成为独立的主宰力量,既能够制约权力,又能够产生和支配财富,使权力和资本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分配和利用。知识主体社会是人类社会从权力主体和资本主体发展的更高阶段。这一论断已经被最近20年来科技社会发展所验证。互联网、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等使社会财富产生了指数级增长,其背后正是人类思想文化、制度机制的创新力量。知识区块链将解决知识内容、知识人的价值得不到价值认可的千年难题。未来的区块链社会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支撑、以数字城市为社区组织单位、以价值共享和社区自治为特征的知识主体社会,解决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机制。

知识服务3.0助力终身学习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步入成熟化,公众对于优质内容付费的认可度和意愿也随之提升,催生了大批链接用户和内容生产者的知识付费平台。我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全民阅读自2014年以来连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数字出版企业,应当响应国家号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

汤潮董事长认为,知识服务一词的诞生时间虽然不长,其实也经过了1.0、2.0,到今天的3.0,即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再重新回归到供给侧的过程。知识服务是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下获得终身学习的未来形式。这中间,知识区块链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被认可和放大,其潜在巨大意义还在于可以成为一种“硬通货”。正如美元曾经以黄金作为抵押品成为硬通货一样,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将以知识作为后盾,使得数字货币成为价值通证,知识的生产、传递、整合和再生产将融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计量化的知识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代币将作为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评价者、使用者都成为知识价值的组成部分和共享者。

龙源倡导的知识区块链,必将在知识价值凸显的时代潮流中大放异彩。